德州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1-03-18    浏览次数:

德院党字〔202025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完善课程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构建新时代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深度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培育建设一批蕴含丰富德育元素的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培养形成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设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总结提炼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探索形成符合我校实际、富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三、内容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内容供给。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把事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

(四)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五)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增强职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自觉践行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四、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一)公共基础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

(二)专业教育课程。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1.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3.教育学类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

4.理学类专业课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工学类专业课程。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6.农学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7.医学类专业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8.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实践类课程

1.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3.社会实践类课程。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五、重点任务

(一)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体系

1.健全课堂教学管理新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个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究、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讲好用好马工程教材,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2.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依据,发掘和强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科学合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确保每一门课程中都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3.特色课程建设。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面落实“弘美”大课堂工作方案,深入开展美育教育,构建美育课程群,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二)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

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坚持示范引领、整体发展的思路,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遴选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以上。优先推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在线开放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

(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1.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培训。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和新入职教师上岗培训中,教育教师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推进、研讨、交流活动,切实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责任感,进而做到使命自觉、行动自觉。

2.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养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对接教学单位、对接专业,充分发挥其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四)加强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建设

设立校、院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搭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平台,以教学研究中心和平台为载体,开展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指导全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五)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夯实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和经验交流推广。在教材立项、教改项目、教研论文、教学成果、一流课程、金课等各类项目评选时,设立课程思政专项,重点培育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成果,在全校树立课程思政教学标杆。

(六)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突出价值引领,引导各教学单位和任课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每门课程的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考量因素。在督导听课、各类讲课比赛等活动中,将课程思政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在学生评教体系中体现思政育人评价元素,使思政元素成为学生评教中的重要内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学校成立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教学单位党总支书记、院长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指导监督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长:车    赵胜村

副组长:王金利  迟沂军  李永平      任立春

   员:冯    孙乃龙  杨爱民      冯立顺

    韩丽明  黄金元  张国强  马应心

董福君      刘志华      朱长征

张学军  李敬华      霍洪田  徐凤生

赵庆福  刘汉平  伊连云  张秀玲  于清东

付修勇  焦德杰  曾强成  王付山  张建臣

王宝泉  孙如军  张秀琴  马洪才  王秀来

孙汉文  杨照征  张月青  郑晓燕  吴玉泾

梁玉华

学校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长担任。

各教学单位成立由党总支书记、院长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下设由党总支副书记、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组长的课程思政研究小组,全面指导本单位教师在每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团委、人事处、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教学单位的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党委宣传部负责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宣传发动,发掘我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典型素材并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教师人人讲育人,课程门门有思政”的良好氛围。

教务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成果的培育,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的遴选培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和特色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建设成效的总结推广等。

人事处负责将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要求纳入教师教育培训和新入职教师上岗培训等。

学生工作处负责教育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深刻理解把握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团委负责充分发挥团组织引领和示范作用,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相关活动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法和途径,做好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衔接等。

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遴选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对接相关教学单位、对接相关专业,充分发挥其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各教学单位负责做好本单位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做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成果、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的遴选培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建设成效的总结推广等。

(三)加强支持保障

学校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课程思政教学中心建设、项目培育和成果展示等,进一步凝练成果,扩大成果的展示面和辐射效应。

(四)加强示范引领

培育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总结提炼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探索形成符合我校实际、富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五)强化考核激励

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教学单位绩效考核评价,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和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将课程思政教育成效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督查制度,跟踪了解课程思政推进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