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长院长谈转型】聚焦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目标,开启新文科人才培养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1-07-21    浏览次数:

        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教育部强调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艺术学承担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更需深入考量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与机制。美术学院的三个本科专业(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均具有较强的应用型特征,在新的发展目标下,探索构建跨院校、跨专业、跨行业的协同育人机制,让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一、深化产教融合,践行提质培优

        1. 校地融合:加强与政府对接,推动校地协同发展

美术学院与德城区教研室协商共建美术教研基地,双方根据需要互派师资。与德州市博物馆签订战略协议,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选派教师到德州市美术馆挂职锻炼。学院全面探索推进校地融合办学新模式、新机制,深化学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能力,为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2. 产业融合:加强与行业协会交流,力争实现“专业发展+社会服务能力+行业影响力”多维突破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及时了解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了解市场需求。我院在全国、全省专业性赛事中屡获佳绩,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式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在行业领域内的影响力,实现多维突破,美术学院主动“走出去”,与行业协会进行深度研讨。多名教师在德州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并结合协会活动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加入山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联盟,以此为平台,融入美术与设计学业及行业发展协同体系,以专业赛事促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扎实落地。

        3. 校企融合: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强力带动专业发展

        美术学院秉承龙头企业联动专业发展的理念,动员各专业团队,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相继与希望美术教育集团、梁子黑陶有限公司、德州市国匠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省内行业领军企业签订校外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协议。依托企业优势资源,推进学院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推动双方在产学研合作、师资培养、专业共建、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4. 课程共建:全面推进企业导师制,与专业教师共同授课

        为进一步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学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能力,以开放性办学为理念,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家作为校外企业导师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项目实践有机融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了校企融合深度,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落到实处。

        二、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明确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改革培养模式,定位于以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为主导的应用型美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目标。美术学院将理念先行,融合开放性办学的多元模式,充分动员各专业团队,以推动内涵发展为核心,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动力,积极探索全方位社会联动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构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强化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建设

        立足地方经济,不断探索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专业建设之路。美术学院现有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3个本科专业。在专业建设上,改变照顾全体、平均发展的思想,坚持“做强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转型弱势专业、谋划新兴产业专业”发展原则,立足德州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以美术学专业为龙头,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为两翼,将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对接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协同创新,培养师范类美术人才和建筑室内外设计、包装、文创、影视后期、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应用型设计人才上,逐步形成以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为主导的相互支撑的专业群。

        (2)强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和总体部署,通过对美术设计类人才的知识需求、能力需求、素质需求深入分析,构建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包括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改革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创新应用能力、岗位需要的实践能力、就业的表达、沟通、协调能力培养上,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将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引入教学。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过去以“理论讲解为中心”教学方法转变为“案例分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种主动地、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创作与设计实践能力,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由技能到综合能力的不断转化。

        (3)完善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指导的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

        本着“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科学管理、保障到位、实时监控”的原则,全面构建学院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力求在教学活动中,对构成教学质量影响的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3个基本要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保障与监控,做到“保障到位、实时监控、不断改善”。

        以学校办学定位为基础,围绕学校办学思路与发展目标来制定监控目标。以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为依据,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运作机构。以教育部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强化监控措施。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为目的,注重信息的反馈与分析。

        三、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美术学院将以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地方性高水平”的办学定位,以四新建设和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力争完成以下目标:

        1.夯实教师专业业务基础

        培根筑基,夯实专业教师坚实的业务水平基础。美术学院历来重视专业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只有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才能保证一线的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大力提倡教师找到个人发展路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等多种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大力宣传兼备著名画家、知名设计师称号的优秀教师,真正把优秀人才培养起来、推广出去。

        2.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进一步贯彻“以赛促教,以展带学”的教学思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技术与应用技能培养,针对不同的课程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积极探究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以导师制和新建“美术与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实训平台”带动分层次教学和精细化管理。力争使学生在专业竞赛级别、范围和学术水平上力争有所提高。

        3.培育优质教研成果

        加强对获批的各层次教改课题的管理和指导,组织好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进一步蓄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争取冲击省级教学成果奖。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师资、教学条件等资源优化整合,探索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黑陶模块教学”的全程贯穿,为打造依托黑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艺术设计精品课程群做好前期铺垫。

        4.优化专业体系布局

        坚持重点建设与全面建设相结合,以巩固和改造现有专业、培育专业特色为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力争成为省内高校美术学科中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较有竞争实力和优势的学科。美术学专业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打造专业亮点。按照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师范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个性化分流培养、分类推进的要求,在原有国画、油画两个方向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适时争取申报绘画、书法学专业。

        四、2021年教学重点工作任务

        1.全力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对标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总任务要求,以提升质量为引领,对现有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调整完善。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学习等方式,了解各专业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并理清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思路。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修订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广泛在教师、学生、同类院校及专业、用人单位中征求意见。继续以环境设计专业培育一流专业,明确现有差距,尽快在申报条件上补充完善。积极参与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根据多方意见,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师资情况及经费投入,全力冲击美术学专业的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工作,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完成2021年的学校考研率要求。

        2.力争教研再有新突破。加强对获批的各层次教改课题的管理和指导,组织好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争取冲击省级教研课题及教学成果奖。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师资、教学条件等资源优化整合,探索在专业课程中校企协同育人环节的全程贯穿。研究新文科建设项目,深入分析应对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对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总结艺术教育与科技有机融合的典型经验,申报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计划完成校级以上教研课题立项3项,教研论文3篇,力争教师教学比赛获奖。

        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突出在校生应用能力培养。进一步贯彻“以赛促教,以展带学”的教学思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技术与应用技能培养,针对不同的课程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积极探究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以导师制带动分层次教学和精细化管理。建立校级校外实习基地1个,院级校外实习基地4个。力争使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奖项,国家级2项,省部级22项。举办各类展览15项以上,并在展览级别、范围和学术水平上力争有所提高。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力争获批校级以上项目1项。

        4.提升教学管理规范化水平,打造优质课程。根据学校要求,完善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激活高职称教师的课程研究动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优质课程,从院级“金课”抓起,逐步打造校级“金课”。面向全校开设美育类公共选修课5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