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长院长谈转型】创新模式 深化改革 实现科研转型提升
发布时间:2021-07-15    浏览次数:

        “十四五”期间,我校将锚定“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在全国全省同类院校争先进位、跨越赶超。坚持应用型科研导向,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实现科研转型提升,必须创新科研模式,主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突出应用研究。

        强化应用型学科建设。对标应用型本科高校指标体系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条件,聚焦省市战略需求、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加强学科融合,促进学科交叉,着力推动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翻译、国际商务、教育学(教育硕士)、电子信息、机械等应用型学科建设,加强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天文学等一级学科建设,初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和富有特色的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体系。

        建设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以“地方急需、省内一流、共建共享”为目标,重点建设猪群健康大数据及智能信息检测工程实验室、太阳能利用核心部件检测与优化工程实验室、新型药用辅料与缓控释制剂工程实验室、功能性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室、山东东盟研究中心、食品加工高密度有机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实验室、功能材料与绿色化工实验室、物联网智能传感技术与应用工程实验室、国际商务运营理论及实务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中心,提升技术转移精准度,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对接,建立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在生物与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化工、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领域,争创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

        加强应用型科研组织力度。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省市战略需要,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围绕企业生产真问题形成研究真成果,实现研究课题从企业中来、成果向产业中去,产生一批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形成示范效应。以科研改革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创客空间、创业孵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贯穿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德州学院大学科技园。争取和利用德州市的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在科技园创业就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驻德高校建立发展联盟,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孵化机制,加速在孵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成长,成为支撑德州市经济社会崛起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按照鼓励创新、注重质量、遵循规律、体现学科差异的原则,完善教师科研评价体系,深化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全面实行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建立以技术应用转化创新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变“以论文为导向”为“以产品为导向”,切实发挥科研评价对科研工作的正确导向与激励作用,持续推进校城融合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