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2021年教学工作会议
深化产教融合,加快转型发展
奋力开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局面
赵胜村
(2021年5月25日)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十三五”以来的教学工作,分析教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十四五”期间教学工作的总思路和总目标,安排部署今年的教学工作,动员全校师生员工,聚焦内涵提升,深化产教融合,加快转型发展,进一步优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高质量人才培养助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下面,我根据学校党委研究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十三五”期间教学工作回顾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构建从开学典礼到毕业典礼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闭环体系。学校搭建优质平台,获批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建成校院两级实践育人基地465个、专业大实践平台13个,有效保障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获奖93项,其中一等奖12项,2020年学校荣获团体铜奖。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为云学院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中心,与德州扒鸡集团、山东黑马集团、泰山体育集团共建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单位,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学生的深造率、高质量就业率稳步提升,2020届毕业生深造率达23.09%,综合就业率达93.74%。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获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全国赛事奖励4365项、省级赛事奖励4240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149项、省级立项35项。
——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思想政治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顺利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工作,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理。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制定实施《德州学院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德州学院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规划(2019-2021年)》等,对接行业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先后撤销了5个本科专业,停招了17个本科专业,新上5个新兴专业。2020年首次实施大类招生,12个专业按照6个大类招生。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大,现有16个本科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取得新突破,与波兰格但斯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家研究型大学合作举办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制定并实施《德州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引进校外优质在线开放课程56门,自建60门,已有40门课程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运行。获批山东省教育厅2020年春季学期优秀共享课程与优秀教学案例14项;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制作了“抗击疫情--德州学院在行动”和“返校复学常态防控,德院在行动”等专题片作为“开学第一课”,引发师生热烈反响,被山东教育卫视等媒体广泛报道。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获批黄大年教学团队1个,获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名。获批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成果奖2项。获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81项,其中,2020年获批数量居全国高校第8位。获批省职工教育协会产教融合重点科研课题56项。加强思政课教学平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山东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搭建课程思政研究平台,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校级课程思政研究指导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院级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开设了国际化人才创新实验班、生物物理多学科交叉创新拔尖班,依托服装设计与工程、学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物联网工程和护理学专业开设了6个卓越班。积极实施学分制改革,制定和完善《德州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试行)》等相关配套管理制度8个,10个专业获批双专业、双学位培养资格。
——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蔡青老师荣获首届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学校获省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实现了省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零突破。获省级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二等奖3项。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20年)》竞赛状态数据中,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2,位列山东省新建本科院校第1,在山东省内高校排名第8。
——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有序开展。为贯彻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精神,做好疫情防控下教学工作,学校成立了疫情防控教学工作组。教学工作组先后六次召开调度会,高标准部署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制定颁发了《德州学院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教学工作方案》等10个文件。采取搭建平台、强化培训、精心安排、创新模式、强化督导、预案充分、加强宣传等多种举措,做足线上教学工作。发布《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教师问答》等4个一封信。参与线上教学的授课教师873人,学生在线学习370万人次,实施线上教学课程2.9万门次。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学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认真开展审核评估工作,2016年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2019年通过审核评估整改专项检查。积极推进体育、美育工作,出台了《德州学院“弘美”大课堂工作方案》,2019年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体育和美育工作评价。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修订出台了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学运行、实践教学、教学研究、学籍管理、教学督导等涵盖本科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健全督导评价机制,落实领导干部、督导专家听课制度和教务处不定期抽查听课制度;完善了四维(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督导专家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及教师评价指标。
——教学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教学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投资300万元完成美术楼15间智慧教室建设,完成学校245间多媒体教室互联网联通工作,完成全校400多间教室教学监控系统部署工作,共安装音视频网络摄像机830多个,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奠定基础,实现了教室环境的全天候音视频录像、课堂教学的全程监控和远程课堂观摩、评课、听课。
同志们,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党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全体教师,向全体教学管理工作者和教辅人员,向为教学工作做出贡献的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目前,学校正处于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标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导标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学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导标准的研究不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理解不深,对培养路径、培养模式研究不够深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落实不到位,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上应用型特点不突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体系有待完善;二是师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度不强,一些教师对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不同程度存在“不愿转”“不会转”的问题,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偏少,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能力较弱,应用型教学能力不足;三是专业结构布局需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行业)需求契合度不高,专业特色彰显不够,课程建设与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不够,实施校企合作的本科专业数占本科专业设置总数的比例偏少,高水平、有特色的专业和课程偏少;四是高质量教学成果偏少,高层次教研项目、高水平教研成果培育的力度不够;五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未形成闭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持续改进的措施落实不到位。
二、“十四五”教学工作的思路和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快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用新理念、新标准、新眼光、新措施去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工作。
(一)清醒认识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和山东省先后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地方本科高校积极推进校城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2020年10月,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印发《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本科高校突出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促进分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今年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名单,本周,我们即将迎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审核论证专家组来校开展审核论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是一次思想的转变和行动的实施,是倒逼学校和各二级学院从根本上转、从基础上转的新形势、新要求,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机遇和契机。全校上下一定要紧紧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积极搭建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生管理与服务等建设平台,围绕培养“下得去、扛得住、上得来”的应用型人才来谋划发展思路;要认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调整,落实好教学环节、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尤其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及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习要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名教师迅速实现“我要转、真正转”的行动自觉;要围绕省重大战略、“十强”产业需求和德州市“五四一”产业体系需求,主动布局一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学科专业,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上来,把培养目标转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上来;把办学方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把教育教学目标转到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上来。
(二)理清“十四五”期间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主题,面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战略,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学校集中攻坚、力求突破、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五育并举”,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全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特色发展战略,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为抓手,坚持“立足行业、强化应用、突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将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融入课程建设,着力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三)明确“十四五”期间教学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战略行动
“十四五”期间,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和专业集群发展,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接产业、适应需求的专业群。学校90%的专业实行行业企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打造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服务行业企业、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全校本科招生专业数量控制在50个左右,本科在校生规模控制在20000—22000人。根据教学工作目标,将实施九大行动计划。
——应用型人才培养提质行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强化全体教职员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意识、理念和本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和创新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学管理“放管服”改革,探索短学期制、学分银行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施考研和专升本工作改革创新,为学生升学深造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和指导,使毕业生深造率稳步提高。
——专业结构持续优化行动。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着力打造工科类、“健康+”和师范类等应用型专业(群)。加强材料化工类、信息技术类、纺织服装类、能源装备类、生物医药类、教师教育类和文管类7个专业群建设,打造“教育+、健康+、外语+、智慧+、数字+”等专业特色。增设10个左右的新兴专业,应用型专业(方向)数量不低于专业总数的90%。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以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到12个以上。
——产教融合创新行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按照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开展专业建设,探索建立校地、校企合作紧密,服务社会成效明显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80门以上,共同编写教材(参考书)100本以上。“十四五”期间,新建8个以上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新建校外实践育人基地200个,新建实践育人平台10个以上。鼓励教师面向生产和实践一线,与企业联合申报课题,承担更多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形成更多实质性科技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转换成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产教融合、科研教学互动、科研反哺教学的教育模式。
——课程建设水平提升行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组建专业课程群,打造15—20个校级应用型特色课程群。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以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以上,获批省部级优秀(或规划)教材3部以上。新建50门在线开放课程,力争在省联盟平台上线运行,并逐步实现全国共享。
——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进项目式和案例式教学,使项目教学模式参与度占专业课程的比例达到50%以上,案例教学模式参与度达到60%以上。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重,人文社科类、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比分别不低于20%、30%,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行业一线和社会实践中完成的占比,理工农医类专业不低于95%,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65%。
——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培养教师教学组织、教学研究、教学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研究成果培育,力争在高层次项目获批、高水平成果产出和高质量教学成果获奖方面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期间,力争获取10项以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奖项,获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项以上。高质量完成100部以上的教材(参考书)出版工作。实施“双师型”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100名左右双师型骨干教师,5名以上省级教学名师。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教学实验条件改善行动。加大实验设施投入,推进实验设备更新换代,有效整合资源,继续加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提升实验教学效率和水平。“十四五”末,使教学科研设备值达3亿元以上,更好地满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实验室安全和环境条件建设,改造老旧通风设施,进一步规范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和生物安全管理,保障师生安全和身体健康。推进实验室文化建设,发挥科技文化的凝聚、激励和辐射作用。
——教学信息化升级行动。实施教学信息化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拟建设智慧教室100间,建立教学工作诊断改进管理平台,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每年开展20次以上信息素养培训宣传。实现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将图书馆建设成为集服务、教学、科研、学习于一体的高水平图书馆。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行动。不断完善、落实质量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将学生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评价、第三方评价等纳入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改革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关注学生学习收获;完善课程评价实施方案和本科专业评估方案,保证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公正;加强课程目标达成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督查,推进专业内涵式建设,全面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2021年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前,全年时间已经接近过半,我们的教学任务还非常繁重。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理思路、明方向、定目标、抓落实,找准工作着力点、发力点和主攻点,以决战决胜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认真研究,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压实责任,努力把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一)以产教融合、转型发展为主题,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解放思想大研讨
根据转型发展的需要,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讲坛”,围绕“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解放思想大研讨,着眼革新观念、着眼破解难题、着眼推动发展,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再深入、创新再发力、工作再抓实。各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积极开展大研讨活动,邀请专家把脉指导,谈思路、说经验、提建议。全体教职工要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大研究、大讨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思路、明方向、定目标、谋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发挥优势,切实实现“四个转变”。
(二)以提高应用创新能力、高深造率、高就业率为标志,大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出台《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不断丰富“四史”类、人文素质类、科学素养类、美育类、创新创业类等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卓越班、拔尖班、创新班和产业班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推进项目式和案例式教学,使项目教学模式参与度占专业课程的比例达到40%以上,案例教学模式参与度达到50%以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积极创新和完善学业评价体系,推进过程性评价,加强过程性考核信息化管理和成果运用。构建由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和目标达成三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四级链接”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体系。
持续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完善学生学业导师制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业导师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实施考研工作改革,创新“暑期学校”,优化考研公共课辅导团队,为学生升学深造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和指导,力争毕业生深造率同口径提高2个百分点;强化创新创业指导,坚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争取国家级奖项60项以上、省部级240项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国家级立项10项以上、省部级40项以上;加强就业指导,夯实就业责任,拓展就业市场空间,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知名企业认证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综合就业率达97%以上。
(三)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优化专业布局
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对接德州市“541”产业体系和山东省“十强”产业,做大新工科专业,做强“健康+”专业,做优师范类专业,拟停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校企合作)等5个专业方向,新招智能制造工程、舞蹈学2个专业及能源与动力工程、生物技术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围绕新工科、“健康+”新增申报2个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使招生本科专业总量保持在50个左右,建立起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按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对所有专业进行培育建设,力争获批1个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做好已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工作,确保4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顺利通过验收。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开展微专业探索。启动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全面推进11个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应认尽认。加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确保成熟一个申请一个,全面做好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准备。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为引领,建设高水平课程体系
通过引进、合作建设、自主开发等途径,不断丰富优质课程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积极构建应用型特色课程体系。做好已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强一流本科课程的培育和建设力度,遴选建设10-20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新增5门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强化线上、线下、及线上线下混合式等“金课”建设,建设20门左右在线开放课程,争取全部在省课程联盟平台上线运行,力争申报1-3门省级一流混合式课程。
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和研究中心的指导、引领带动作用,树立课程思政教学标杆,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门以上、选树3-10名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获批2-3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五)以双师型教师建设为重点,推动师资队伍向应用型转型
全面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学校教风十条,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教,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新时代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强化校、院、系三层级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持续开展教师教学沙龙、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教学观摩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教研和服务水平。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得各类奖项3-5项以上。
坚持教学与科研互动、互促,鼓励教师的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将教师的科研内容和研究成果引入到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将部分科研经费固化为实验仪器设备,依托专业教师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以及形成的应用开发技术成果为载体,在校内外培育一批集科研、产业、教学、实习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推进科研反哺教学。
培养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坚持“引培并举”的原则,依托行业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分期分批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践锻炼,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中青年教师队伍向“双师型”转变。
做好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成果奖遴选培育工作,各教学单位要重点培育1项以上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争取国家级项目的获批。强化教学名师培育,各教学单位培育1-2名校级教学名师。建设一支专兼职的教学研究队伍,专题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等,不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能力。
(六)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实习、实验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新增30个左右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本科专业与企业共商、共享办学全覆盖。
完善德州扒鸡集团、泰山体育集团、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山东黑马集团等四个产业学院的组织架构,配备管理及工作人员,积极推进产业学院相关工作。出台《德州学院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办法》,遵循“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营造互动发展、深度融合的工作格局。鼓励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地方经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接省市区域产业结构,与国内外行业技术领先的产业共建1-2个产业学院。
依托企业优势和产业特色,引领专业特色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2个以上产业班,积极探索构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积极构建应用型特色课程体系,增加15-20个应用型特色课程群。与行业企业共同编写教材(参考书)10部以上。
(七)以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标准,加强教学条件和治理能力建设
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完成教务管理流程再造、教务系统与实习系统对接,全面启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全面落实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改革及创新创业等项目。加大对教学项目支持和培育力度,对省级以上项目进行1:1经费配套支持。加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科研实验和共享实验实训平台条件建设,充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师范类专业认证实验设备条件,扩展相关专业实验用房面积,完善实验环境条件建设,满足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开展省、校两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中心建设,整合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积极申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推进实验室开放共享,提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馆藏图书质量,拓展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调动教学单位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的积极性,鼓励教学单位通过社会服务、与企业共建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升教学治理能力。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教学基础管理,规范教学秩序,进一步明确学校和各教学单位教学管理职责,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进一步加大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自主权,充分发挥教学单位教学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效率优先、方便师生、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全面梳理管理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工作方法,重构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是学校始终如一的中心工作,是立校、强校的基础和根本;深化产教融合,加快转型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我们每位德院人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的历史选择,是追求卓越、跨越发展的光荣使命。全校上下务必要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把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奋力谱写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