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入选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是省教育厅对我校应用型办学成就的肯定,也为我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应用型转型的核心工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则是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达到企业行业的岗位要求,使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专业能力能与企业行业需求紧密对接。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过程中,由于教育理念的相对滞后,某些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有些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缺乏培养环境,这与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相匹配,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等。坚持“以生为本、需求导向、德育为先、能力为要”的育人理念,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立足地方、强化应用、突出创新”为培养路径,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从产教融合、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测评改革等着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校地、校企合作紧密,服务社会成果成效明显的校企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依托企业优势和产业特色,引领专业特色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产业班,推进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出台《德州学院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办法》,鼓励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地方经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接省市区域产业结构,与国内外行业技术领先的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以卓越班、拔尖班、创新班和产业班建设为抓手,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布局要突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思路,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行业需求高度匹配,探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和管理机制,切实深化产教融合,激发创新活力。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遴选具有一定办学特色的应用型专业进行重点培育与建设。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夯实基础学科,发展新兴专业。增设适应“四新”专业建设要求的新专业,打造“教育+、健康+、外语+、智慧+、数字+”等专业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为着力点,推动传统专业升级和专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接产业、适应需求的专业群。
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适应“四新”专业发展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研发技术项目,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引入行业最新标准,构建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特色化课程体系。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估和修订,提高与“四新”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度。在教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学分互认平台,为实现校际、专业课程置换、学分互认,以及学习成果学分转换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课程设置要体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要求,要打造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课程资源。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现实需要与终身发展,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完善现行课程体系,形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课程资源。从满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德州市、山东省乃至全国的行业经济发展趋势,通过广泛调研与专家论证,确定各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课程进行重组或新开课程,构建针对就业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确立明确的专业课方向,从课程设置、教学设备、实验条件和师资配备方面使学生真正能系统的掌握所学专业方向,为毕业后工作或继续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必需与够用,以突出专业特色为重点,引导广大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教研成果运用到课程教学中,鼓励教师多开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原来基础课程设置过多、课时量偏大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调整中,除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外,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相整合,使学生在用中学而不是学后用。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采用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适当减少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交流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基础类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式,专业必修实践类课程多采用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模式和案例式教学,围绕培养目标需求、岗位工作需求,设计项目情景,分析案例;通过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开展小组沟通合作,进行课堂内外实践和调查研究活动,提升项目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在学科专业和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比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教师完成教学过程。
坚持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设置模块化考核评价指标和标准,促进职业素养提升;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综合采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构建多元化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能力提升和学习过程性的考核,建设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式、过程式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