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长院长谈转型】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 助力学校高质量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21-07-15    浏览次数:

        2020年10月,山东省出台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作为全省首批遴选的20所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之一,我校迎来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大好机遇。面对转型发展,梳理我校师资队伍现状,既有其优势,又有其不足。如何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符合应用型高校建设条件的师资队伍,是我校成功实现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

        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任务目标,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立足本校实际,大力引进博士以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计划,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努力培育优秀高端人才,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成效。现有专任教师131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62人,博士学位教师376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056人。这些成绩为我校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同时,我校长期以来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广大教师更容易找到自身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立足点,有比较大的转型发展空间。

        当然,我校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水平与深化应用型大学改革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不足,特别是有企业、行业工作经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有影响的名师匮乏。现有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4人;泰山学者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在全国、全省比较知名的专家学者数量偏少,各类学科带头人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平台、团队还不够多。二是“双师型”教师比例总体偏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不够。我校现有“双师型”教师173名,占专任教师比例偏低。三是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难以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习惯于理论研究、课堂理论教学,且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应用型研究比较缺乏,综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对照山东省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标准,作为负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职能部门,人事处把如何打造一支适应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助力学校转型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思考,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数量结构、能力发展、教师评价”等方面将采取以下措施重点推进。

        (一)实施人才引培计划,优化师资数量结构。一是实施“2151人才引培计划”。大力实施“天衢英才”工程,建设期内师资队伍再充实200名左右博士硕士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和培养国家级工程人才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泰山学者、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领军人才10名,提升教师队伍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支撑能力。在校级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优秀学术技术骨干培养基础上,继续培养50名各类带头人。大力培养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团队领军人物,打造10个满足学校办学特色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发团队。二是采取措施,引导师资队伍向应用型转型。在推进校地人才融合工作中,建立校地人才“双落户机制”,在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真正实现我校人才与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共引共育共享共用。

        (二)拓宽教师发展空间,拓展教师应用能力。一是拓宽教师教育视野。围绕青年教师成长,特别是应用型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国内外研修、访学、培训。二是拓展教师发展空间。修订完善《德州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支持青年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参与项目研究开发等方式进入行业企业、国家机关进行双师素质培训,新入职教师3年内到行业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学习锻炼1年以上的占比达到80%以上,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轮训、挂职、兼职年均不少于1个月。三是积极推进《德州学院关于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在支持我校教师离职创业的同时,为培养和锻炼应用型高校建设急需的“双师型”教师提供政策指导。四是在大力推进校城融合中,推进校地应用型人才的双向交流。通过以上多措并举,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整体能力的提升。

        (三)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优化教师评价机制。紧紧围绕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目标,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构建起适合应用型办学方向的教师评价体系。一是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首要要求,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二是教师绩效考核充分体现向应用型转型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制度。密切结合应用型高校建设目标任务,修订完善《德州学院首次岗位聘用实施方案》和《德州学院岗位考核管理办法》,《德州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增强对学校转型发展的认同感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断完善岗位分类考核的基础上,坚持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与业绩相结合,充分支持广大教师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开展教学科研和实践锻炼等工作。三是教育教学更加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向应用型教学转型,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作为绩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参考依据。四是科研评价标准更加突出应用导向。引导教学和科研人员在校地融合、校企共建中取得应用型高校建设所急需的产学研用成果。在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评价其科研成果的学术贡献、社会贡献的同时,重点评价其支撑应用型高校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情况,建立以技术应用转化创新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