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长院长谈转型】育新机,开新局,实现应用型高校国际化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1-07-15    浏览次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前不久,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期间发表了重要讲话,把“坚持开放合作”作为高校追求一流、不断超越的方向和重点加以强调,再次对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为指导,深入拓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内涵和外延,构建多元参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去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教育部中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药学高端人才培养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合作交流项目,省委统战部“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和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学生资格,填补了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港澳台合作领域的多项空白,为学校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校国际化办学在服务学校创建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国际化发展全面推进的工作还未完全到位;国际化师资力量还十分薄弱;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还较低;缺乏国际合作协同机制等。如何让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一线教学、科研、行政人员之需要?如何增强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师生的存在感和获得感?这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后五年,是学校构建和完善大外事工作格局的关键时期,是学校从局部“国际性”向整体“国际化”转变的的时期,是提质增效,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期。《德州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国际化战略”和“对外开放行动计划” ,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进国际化发展。

确立国际化理念,并深植于全校教职工思想意识中

        完善国际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使国际化服务贯穿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构建“大外事”工作格局,加强宏观领导,发挥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作用,发挥学院在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的协作机制和有效的评估、奖励机制。稳步形成国际化战略布局,搭建起规模大、层次多、有深度的国际交流平台体系,为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工作提供支撑。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

        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外合作办学为抓手,积极引入海外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外语、法律、文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持续扩大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规模,完善出国留学“选、派、管、回、用”工作机制和全流程留学管理服务体系。以学院为主体,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资助力度。协调推进境外办学, 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探索建立海外学习实践基地或中国语言文化交流学院(中心),推进属地化人才培养,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扩大学校影响力和国际声誉。

建设高水平国际化教师队伍,夯实国际化发展基础

        加强教师队伍国际化,引进高水平外国专家,提高外籍教师层次与比例,打造“外专眼中的中国”品牌项目,建立聘请“海外高端专家校园行”等短期国际学术专家来校开展学术活动的常态机制。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国际交流能力。大幅度提升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鼓励优秀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学术论坛,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我科研能力和水平。

加强国际化科学研究,提升学校国际合作能力与水平

        依托校际合作网络,加强与海外合作院校联系,对接科研领域,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海外院士工作站”建设和“山东东盟研究中心”“中俄生物物理前沿交叉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深化双边、多边科研合作,举办各种国际学术论坛。支持各学科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科研合作的国际化水平。

实施留学生质量提升计划,打造“留学德院”品牌

        加强留学生培养能力建设,加大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力度,支持和鼓励特色优势学科进行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打造“留学德院”品牌。开发体现中国文化、适合来华留学人员的品牌项目,形成留学生招收和培养的良性循环。规范留学生教育管理,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启动国际教育学院实质性教学活动,建立以国际教育学院为主体,全校各学院、各相关部门共同负责,责权利明晰的留学生教育培养新体制。

        国际化转型升级发展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解决问题修正实践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总结成效、分析和正视问题,开拓创新发展,从而助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